天天快消息!【原】《流浪者之歌》:躬身入局谈修行
赫尔曼.黑塞的《流浪者之歌》,认知无法让我从教派的奥义去理解,不过名著的好处是,允许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自已的哈姆雷特。
(相关资料图)
生命不是完美的状态,而是追求完美的过程
婆罗门之子悉达多,是父亲心中聪明又好学的儿子,眼看要成为一位伟大的学者,一位能干的祭司,婆罗门僧中的一位王者;是母亲的得意之作,强健、英俊、身手矫健,总是以十分优雅的神态向她请安;悉达多有如影随行的死粉朋友戈文达,有婆罗门众多少女的倾心渴慕,人人都爱他,他也讨每一个人的欢喜,完美人生充满确定性。但是悉达多本人却不快乐,这些美好不会永远使他安静,使他充实,年轻的悉达多对经文中“你的心灵就是这整个世界”缺乏真实的体验与理解,于是执著的跟随苦行沙门走上修行的路。
道德经中说: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完美的状态是某个时段的巅峰,如果没有更高层次的追求,则会现败局,走下坡路,悉达多没有满足于完美的生命开端,向更深的自我、自性探究。
如果人生的起步或途中布满荆棘,不用难过与沮丧,那是上帝出了一道简易题,不用自已创造落差与问题!
用温柔的坚持达成目的
悉达多明天一早就要过沙门的生活。当晚进入室内,见父亲在打坐,就在父亲背后定定站着,直到父亲感觉到他的临近。读到这儿,内心非常赞叹悉达多的教养。
当父亲听到悉达多的想法,心中很不满,拒绝了儿子的请求。但悉达多仍默默地合着双手站在那里,不发一言。父亲不高兴的离开那个房间,悉达多用一个姿势在原地站了一夜,父亲感到他又高又大,似乎成了一个陌生人。
父亲:“难道你宁愿站死也不愿服从你的父亲?
悉达多:”悉达多一向服从他的父亲”
悉达多不是用年轻人的逆反声色俱厉的抗争,而是用温柔的坚持,内心的笃定,获得父亲的允许与祝福。“柔弱胜刚强”,不伤人不伤已。
不盲从,修行不必用力过猛,用对方法很重要
悉达多皈依了苦行沙门,开始"饿其体肤,劳其筋骨“,断食28天,形容缟素,他希望空掉一切:空掉渴爱,空掉欲念,空掉梦想,空掉快乐和烦恼,期待自我消灭,不再成为自我,享受空心的安逸,征服自我,通往觉醒。
悉达多竭尽全力的苦修,但他的饥渴之苦无法在无数次体验生死轮回之苦中消除自我,他开始怀疑”万法的本质里,具有某种不可称为学识的东西“。于是悉达多离开了沙门。
见到大觉世尊佛陀后,悉达多表达了崇敬,但没有象他的影子戈文达那样追随与认同这位大师。“我认为没有人可从言教上得到解脱”“您无法用语言和言教将您在开悟那个时候所体验到的一切传授于人”“只有抛开一切言教,离开一切导师,自力达到目标”。这段让我理解,“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身要躬行”,实践出真知,这也是为什么培养干部要历练,要有经验,这也是为什么要减少对子女的“经验传授”,要让她们吃苦自已经历。
做自已的门生,经历现实生活的苦乐
悉达多离开朋友与世尊,要向自已学习,做自已的门生,追求自我的秘密。悉达多不再游离于现实世界之外,而是以单纯的赤子之心看待这个世界而不作任何有意识的追寻,世界不再单调乏色,而变得丰富多彩,他不再摧毁自我感觉,而努力追求内在声音要他追求的东西,我想那就是内外合一的样子。
悉达多对艳妓渴慕乐说,“我要求你做我的朋友兼老师,因为我对你所拿手的艺术还一窃不通”。一个人做事的初心很重要,悉达多以虚心学习的发心谈男女情爱之事,却有一种不可亵渎的感觉。
追求渴慕乐的过程,悉达多学会了经商,变成有钱人,随俗浮沉,肉体的享乐没有让他找到内心的安宁,那只会唱歌的鸣禽死亡时,让他深陷生死海中,在芒果树下思考生死轮回,悉达多离开了自已一手创建的乐游!
回归山水,渡人自渡,自性圆满
悉达多羞愧于陷于俗世的沉沦生活,想要在河中自杀,以摧毁肉体的方式求得心灵安静,经历这一次生死的顿悟,从痛苦绝望的顶点回身,开始爱一切,包括他曾经不堪的过往。因为悉达多从来没有为爱另一个人而做出爱的愚行,也用与渴慕乐的儿子帮他补完了“爱人之苦”的一课。至此,悉达多的人生所有经历足够完整:思慕,欲望,痛苦,得到,失去...
悉达多跟摆渡人婆薮天向河水学习,人生的过往象永不停息的流水,现在的一切,既不是过去的影子,也不是未来的阴影,一切皆真,只有现在。所有一切烦恼,一切自我折磨和恐惧,都在时间里,时间才是人类苦恼的根源,像流动的河水摆脱时间的束缚,人才能离苦得幸福。
当悉达多完全专注,心无杂念的谛听河水的一切声音,不逼他的心灵去区别而使它专注于自我,听所有的声音,整体的声音,融合的声音,悉达多不再对抗他的命运,脸上放出宁静的智慧之光,成为一个解脱众苦的人,成为一个得与大化之流融和的人。
悉达多求得圆满的过程,是超越实践顿悟的过程,他最后对好朋友,还在修行路上的戈文达说:"人是可以爱物的,但我们不能爱言语。因为各种言教对我都没有用处:它们既无硬度,亦无柔性;既无色彩,亦无棱角;既无气味,亦无味道--除了语文之外,一无所有;你的心至今未得安稳,问题也许就在这里,也许是被太多的言教障碍住了,纵然是为了解脱和德行,也是荆棘。”这其中的要义,时时提醒自已怎么自修,怎么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