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教师资格证考试每日一练第140期答案
相关推荐:2023教师资格证考试每日一练第140期
考试题库:[各地区试题] [模拟试题] [强化训练题] [每日一练]
(相关资料图)
科目一(1-4)
1.【答案】B。中公教育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师德规范。
教师之间要相互帮助,通力合作。要反对“同行是冤家”、“教会了徒弟,饿死了师傅”和“文人相轻”的错误观念,反对有些教师把自己的知识和经验当成私有财产,对其他教师搞资料封锁,搞题,避免自私保守,固步自封的不良倾向。因此,B选项正确。
A选项,谦虚为怀,自知之明:教师要有一种时时谦虚的胸怀,坚持实事求是、一分为二地认识问题、对待问题。要正确地认识自己的长处和短处,做到有自知之明。
C选项,严于律己,以诚待人:严于律己是指教师要严格要求自己,言行一致,表里一致,对人要有宽广的胸怀。以诚待人是指,教师要多为别人着想,以心换心、换位思考,笃信一个“诚”字,开诚布公,以诚相见,以诚立身。
D选项,学习先进,共同提高:教师群体中的教师、模范班主任和先进工作者,是教师的光荣和骄傲,是他们用辛勤的汗水和劳动在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中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探索,做出的成绩,教师应该学习他们的劳动态度和宝贵经验,将这些精神财富发扬光大。
选项ACD均与题意不符,故本题答案选择B。
2.【答案】D。中公教育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教师职业道德。
选项A,严谨治学是指教师要树立优良的学风,刻苦钻研业务,学习新知识,勇于探索教育科学规律,改进教育教学方法,提高教育、教学和科研水平。严谨治学不仅是教师职业道德责任感的直接体现,也是教师完成教书育人职责必备的品德之一。严谨治学是衡量教师职业道德水准高低的一个起码尺度。
选项B,终身学习要求教师崇尚科学精神,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拓宽知识视野,更新知识结构。潜心钻研业务,勇于探索创新,提高专业素养和教育教学水平。
选项C,关爱学生要求教师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平等公正对待学生。对学生严慈相济,做学生良师益友。保护学生安全,关心学生健康,维护学生权益。不讽刺、挖苦、歧视学生,不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
选项D,爱岗敬业要求教师忠诚于人民教育事业,志存高远,勤恳敬业,甘为人梯,乐于奉献。对工作高度负责,认真备课上课,认真批改作业,认真辅导学生。不得敷衍塞责。
题干中,“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多用于老师或长辈牺牲自己的青春去教育学生,培养学生,形容老师的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精神。选项A、B、C均与题意不符,故本题选D。
3.【答案】B。中公教育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教师职业道德。
为人师表要求,坚守高尚情操,知荣明耻,严于律己,以身作则。衣着得体,语言规范,举止文明。关心集体,团结协作,尊重同事,尊重家长。作风正派,廉洁奉公。自觉抵制有偿家教,不利用职务之便谋取私利。
题干中对学生自制的小贺卡可以适当的接受,并不涉及违反职业道德规范的内容。选项A与C、D不合题意。故此题选B。
4.【答案】A。中公教育解析:本题考查教师职业道德。
忠诚教育事业,是搞好教育工作的基本前提。作为一名合格的教师,首先得有一种献身教育、甘为人梯的思想境界,愿为祖国的教育事业的腾飞,为下一代的健康成长贡献自己的毕生精力。这种精神将使他在工作中全心全意,具有责任感,遇到困难和挫折时,勇于克服,并以苦为乐,苦中求乐,把本职工作做好。
选项B、C、D不合题意。故本题选A。
小学科目二(5-8)
4.【答案】B。中公教育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影响人身心发展的因素。
影响人身心发展的因素有:遗传、环境、学校教育以及个体主观能动性诸方面因素。
选项A,自我意识是指个体对自己的认识和态度,是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使人格部分整合和统一起来的核心力量,一般认为自我意识包括三种成分:自我认识、自我体验和自我监控。该项为干扰选项,故排除。
选项B,环境泛指个体生活中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一切外部因素,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自然环境是指人与动物共同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客观条件,它是由天然存在的自然界构成;社会环境包括人类在自然环境基础上创造和积累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社会关系的总和。环境使遗传提供的发展可能性变为现实。
选项C,遗传素质是指通过某种遗传物质所传递的、父母和种系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人的一些解剖生理特点。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物质前提和生理基础,为人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选项D,主观努力是指人的主观意识在客观世界的反映和能动作用,它是人身心发展的动力,是促进个体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个体主观能动性的层次表现为创造性。比如,有志者,事竟成。
题目中“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自芳”的意思是跟善良的人在一起,就像到了长满香花草的房子里,时间久了之后,也不觉得香了,因为已经与它同化。这句话强调的是与善人的交往对个体发展产生的潜移默化的作用,体现了社会环境对人的发展的影响。故本题答案选择B。
5.【答案】D。中公教育解析:本题考查环境对教育的影响。
题干的意思是虽然你让一个齐人来辅导(你儿子说齐国话),但是周围有一群楚人在干扰,即使你天天打(你儿子)让他学会(说齐国话),也是不可能的;带他来到齐国首都最繁华热闹的庄、岳两地,并让他在这里住上几年,即使你天天打他让他说楚国话,也是不可能的。这句话说明了环境对教育的影响。故本题答案为D。
6.【答案】A。中公教育解析:本题考查的是个体身心发展规律。
选项A,人的身心发展的顺序性是指人的身心发展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由量变到质变的连续的发展过程。
选项B,连续性特征是指在心理发展过程中,后一阶段的发展总是以前一阶段的发展为基础,而且又在此基础上萌发出下一阶段的新特征,表现出心理发展的连续性。
选项C,个体发展的稳定性是指处于一定社会环境和教育中的同一阶段的青少年儿童,其身心发展的顺序、过程、速度都大体相同。结合题干更强调发展的方向性。
选项D,阶段性是指个体的发展是一个分阶段的连续过程,前后相邻的阶段是有规律的更替的,前一阶段为后一阶段的过渡做准备。个体在不同的年龄阶段表现出身心发展不同的总体特征及主要矛盾,面临着不同的发展任务。
题干所呈现的是儿童的身体和认知和思维能力发展均按照一定的过程来发展,呈现出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由量变到质变的特征,符合顺序性规律。本题选A。
7.【答案】C。中公教育解析:本题考查循序渐进的内涵。
循序渐进是指教师严格按照科学知识的内在逻辑体系和学生认识能力发展的顺序进行教学。
选项A,“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原意是桃树和李树不主动招引人,但人们都来看它们开出的鲜花,采摘它们结出的果实,在树下走成了一条小路。比喻为人品德高尚、诚实、正直,用不着自我宣传,就自然受到人们的尊重和敬仰。强调的是教师的示范性。
选项B,“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是指不到他努力想弄明白而得不到的程度不要去开导他;不到他心里明白却不能完善表达出来的程度不要去启发他。强调的是启发性教学原则。
选项C,“不陵节而施”是指表示学习要循序渐进,不能超过学习者的自身接受能力而进行教育。
选项D,“学而时习之”是指在学习中要的复习巩固实践。强调的是巩固性原则。
综上所述,能够体现循序渐进内涵的是“不陵节而施”,故本题选C。
中学科目二(9-10)
9.【答案】A。中公教育解析:本题考查的是皮亚杰道德发展阶段论。
皮亚杰采用对偶故事法研究儿童道德判断发展的水平。皮亚杰对于儿童道德发展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儿童道德情感与道德判断两个方面。皮亚杰通过观察儿童的活动,用编造对偶故事同儿童交谈,考查儿童关于公正、责任、欺骗、奖励等道德发展问题。因为皮亚杰每次都是以对偶的故事测试儿童,此方法被称为对偶故事法。因此,A选项正确。
选项B,询问法是将所要调查的事项以当面、书面或电话的方式,向被调查者提出询问,以获得所需要的资料。
选项C,观察法是按照研究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直接观察学生个体的行为表现,对所观察的事实加以记录和客观地解释,以了解学生心理和行为特征的一种方法。
选项D,问卷调查,又称问题表格法,指以书面提出问题的方式搜集资料的一种研究方法。研究者将所要研究的问题编制成问题表格,以配送方式、当面作答或追踪访问方式填答,从而了解被试对某一现象或问题的看法和意见。
BCD三项均与题意不符合,故本题选择A选项。
10.【答案】
中公教育解析:本题考查生命教育的意义。
(1)开展生命教育是整体国民素质的基本要求;
(2)开展生命教育是社会环境发展变化的迫切要求;
(3)开展生命教育是促进青少年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必要条件;
(4)开展生命教育是家庭教育的重要职责;
(5)开展生命教育是现代学校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