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即时:深海 | 一切消逝者,只是一象征
1.
元宵节当日去电影院看了《深海》,回来写了一篇关于南河的文章,但感觉没表达出自己的想法,而且有情绪化的痕迹...因为没想到南河死了,比较介怀,所以就不自觉地给他增添了一层滤镜。果然“情感正烈时不宜作诗”,增添的那层滤镜就不成熟,于是我放弃了那篇文章。最近二刷了一场,摒弃第一次观看时的情绪化,然后重新欣赏。
画面的绚烂与错乱交织呈现着,影片中频频出现那黑色的海精灵。对于他的存在,在我观看时,突然想到了前几天读到的一句诗——“一切消逝者,只是一象征”。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此诗出自歌德的《浮士德》,迷茫的浮士德在社会中历经浮沉,与魔鬼墨菲斯特签约后,体验了各种戏剧化的人生。他的名字“浮士德”,正是德语“Faust”的音译,本义为拳头。从给人物取名字开始,歌德就在运用象征的手法,浮士德既然是拳头的含义,他的抗争与耐力,便由于生活不停地脚踢拳打。
《深海》虽然在人物取名上也有暗喻,但不了解的观众很难第一时间会意:参宿,天空中一颗红色的、随时可能自我毁灭的星,颜色有几分强烈就有几分压抑。但这并不是直接给到观众的,相比之下,《深海》中有多个比较直白的象征手法,让我产生联想的海精灵便是其中之一。
2.
海精灵的第一次出现,是在影片开头。参宿看到离去的母亲越走越远,在她回头时长发变成海精灵的身体,数只眼睛从长发中睁开,带有一点克苏鲁元素的怪诞。
后来就是参宿跳海,导致她自杀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无论是父母的忽视,还是落寞的生日,甚至是南河那声“晦气”。但是影片选择了一个把痛苦淡化的刻画,她看到了邮轮下游过的海精灵,以及和海精灵形似的暴风雨,因而执着地认为它可以带自己找到妈妈。
此时的海精灵给予她一种幻想,她可能对于自己的自杀倾向一开始是有恐惧和愧疚在的,但是当她把海精灵和妈妈联系到一起时,她获得了和妈妈重逢的机会,同时还有自杀的途径。海精灵可以带她去找妈妈,所以参宿认为自己的离去情有可原。这或许是海精灵的象征之一,危险却可以给人带来答案,无论题面是关于母亲还是关于人生。
3.
紧接着,影片就表现了海精灵特别的能力,它可以带给人幻觉,每个食客喝过用它熬成的疙瘩汤之后,都会进入一种迷狂的状态。如同嗑药一般,失去理智和辨别能力,眼前的一切仿佛都非常美好。此时参宿的濒死状态也与之相似,她在弥留之际做了如此绚烂的梦,无数瑰丽的画面,甚至达到了反向推动电影立意的嫌疑。
4.
丧气鬼象征着某种情绪,低落、难捱、无法呼吸。浓烈的红色格外刺眼,有时会变成人形,但却没有五官,人被这种情绪纠缠时五官是迟钝的。海精灵的形象与它不同,它长满了眼睛,鲜活、可爱,会爬到参宿身上看她手机。
参宿和海精灵有一种天生的亲近,它好像可以带给参宿希望,只不过,此时希望的边界很模糊。再看深海号中那些食客的表现,对海精灵趋之若鹜,垂涎欲滴,更像是被满足了欲望。人有时对无法拥有的才会有欲望,因此海精灵也可以指代任何失去的事物。
与影片开头母亲变成海精灵类似,参宿后来又看到南河变成了海精灵。由于成长中母亲角色的缺失,使得缺少的陪伴意象化,成为一种触不可及的形象。本应去接受的爱,转化为对它的渴求。
海精灵所象征的欲望、答案和危险,在参宿到达深海之眼(类似轮回的地方)之后,尽数飘浮在参宿周围,成群地,已然不足为奇。面对近在眼前的真相,参宿只能喃喃地问道,“你到底是谁呢”。这段旅程下来,她有些事不再放在心上,有些就留在心底,所以任何回答都在她意料之中。
那些挽留和那些消逝,在某一时刻会以另一种方式回到自己身边,当它再度出现时,所带来的诱惑力是极其锋利的。
为了抵挡它,人通常会有两种选择,一是让它成为任何可以成为的事,逐渐就普遍化了,即“千江有水千江月”;二是成为一个象征,变成一个距离生活很远的符号,然后慢慢才发现,脚下没有与它重叠的路。